整个2020年,大城市的“消亡”成为一个反复被提及的话题。记者们以满腔的热情、巨细无遗的口吻,报道了旧金山等豪华公寓密集地带的人口流失情况,纽约市更不用说了。房地产业内专家越来越看好单户住宅和郊区房地产市场,并预测未来“在家办公”的趋势将激发更多人想要离开城市,追求更大的居住空间。去年,最炙手可热的城市规划概念是“15分钟生活圈”:住在一座位于市郊、自带院子的3居或4居独栋房屋里,杂货店、零售店、娱乐、工作场所等大多数生活所需都在步行范围。确实,纽约人口的快速外流以及周边郊区的火爆需求似乎呈现了一个清晰的趋势。
但当新冠疫情过去之后,这一趋势还会准确吗?如果以史为鉴,那么我相信在此次疫情之后,像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让我们以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的纽约为例,这座城市正经历着大量的富裕阶层流失、豪华物业供过于求以及租赁需求停滞的情况。尽管看起来大苹果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但回望这座城市在过去所经历的创伤和复苏,我认为纽约为独具慧眼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001年9月11日,当飞机撞上了双子塔时,我正在新加坡出差。最初的震惊过去后,我转身向坐在我身旁的朋友说:“纽约再也不是那个纽约了”。我当时真是大错特错了。尽管2001年底销售疲软无力,但在第二年,销售猛增30%以上;房价中位数在2001年第三季度下跌了约1%,但到2002年第三季度随即上涨了12%。
与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疫情相比,这可能是再适合不过的一个先例了。而雷曼兄弟帝国的陨落也许更有助于判断纽约的发展方向。在2008年第四季度,销售合同量下降了48%,降幅相当剧烈。但是到了2010年,销售合同便增加了21%,售价不仅完全复苏,还更高了一些。
当时政府迫切希望阻止经济萧条,出台的低利率和对首次购房者提供的税收优惠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迫切,尤其是在拜登政府和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领导下,会在我们度过新冠危机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强烈。
数据和统计之外,对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最好的评价之一来自于我的一位著名房地产投资者好友之口。当被问及是否相信城市注定在劫难逃时,他笑着说:“只要年轻人还有婚恋的需求,这种情况就绝对不会发生。”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在N. K.Jemisin充满奇思妙想又反映当下的著作《我们所成为的城市》中,纽约真的成为了有生命的个体,以人的形象活了过来。人类有着免于孤单的基本渴望,尤其是在经历长时间“半被迫”的分离之后。Jemisin在她的书中这样描述纽约: “城市永远不会是孤单的,一定不会,而纽约比大多数城市更加免于孤独。它更像一个家庭:由不同的成员组成,时常拌嘴斗气... 但面对敌人时,他们会团结一心、保护彼此。他们必须如此,否则毫无生还可能。”
郊区生活可能满足某种类型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了家庭、需要大且安静的居住空间的人们而言。但鉴于千禧一代是美国最大的人口群体,且18-29岁间的年轻人中有52%目前与父母同住,因此这种对在充满机遇的地方生活、找到归属感的渴望是不可忽视、蠢蠢欲动的。也许我对纽约有偏爱,但我确实同意Thomas Wolfe的话:“一个人会在一瞬间属于纽约,不论是五分钟还是五年,这种归属感永远不会改变。”
纽约终将复苏。隔离结束后,人们将渴望再次品尝哈瓦那咖啡馆路边的玉米,同时流连忘返于遍布精品小店、绿树成荫的Nolita街道;他们将渴望重新站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令人惊叹的展品前啧啧称奇,然后漫步到麦迪逊11号公园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小天地中;他们将渴望再次在中央公园与各年龄段、不同肤色和信仰的人畅谈,消磨时光;他们将再次寻找独属于纽约的食物、文化,再次渴望在广阔的天地中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那些使纽约成为疫情中心的因素也将造就其复兴——以热情友好、活力充沛的姿态欢迎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在此相互融合、相互成就。
任何纽约人都会告诉你,他们多希望在2001年之后他们在纽约投资,而在2008年之后他们的说法还是如此。我相信,随着我们从隔离中浴火重生,获得疫苗接种,变得更加明智、更加团结之后,能够再次享受到纽约和旧金山等热门城市的无穷魅力。有着千禧一代的推动,有着寻求活力、多样性和归属感的群体的推动,我们的城市必将重生,人们将来回顾此刻,也会将之视为一次独特的投资窗口。